來交換的這一年,無疑是我有生以來接觸與應用英文最為頻繁的時光,不過於我而言更重要的,其實是對這個語言在想法以及觀念上的改變。
「出國交換一年,英文一定變很好!」
這大概是所有交換學生最常聽到卻不得不解釋的一句話,雖然它明明荒謬得無以復加。首先,什麼叫作英文變好?以我為例,雖然這一年在聽說讀寫各方面都有所練習,但其實我並不認為這些進步有顯著到能讓我在英文檢定中考到高一個檔次的成績。原因很多,包含個人因素和英檢制度,例如和朋友互動的頻率、測驗與習得能力的差異——像我個性孤僻、不習慣主動與人交談,口說能力自然就沒什麼長進;另外雖然一年下來讀了不少英文paper,但其實這也很難說明我的閱讀能力進步了多少,更遑論能在英檢中被準確地測出。
對我來說,這一年裡大量閱讀英文文獻,增進的其實是解構以及分析語句的能力;然而一般英檢所測驗的,卻是考生取得文章訊息的速度。回想從前考過的全民英檢、學測指考,甚至是雅思,其實文章內容都不算太困難,只是礙於時間壓力,它不太容許你慢條斯理、逐字逐句地看完文章,而是要求考生的答題技巧(例如看Topic Sentence、找轉折語和關鍵句等)。相較之下,英文文獻的內容之困難、語句之複雜經常超乎想像,加上這些學術論文往往伴隨著陌生的概念和專有名詞,迫使你必須老老實實地讀他的每一個句子,否則就很可能會看不懂作者到底在工三小(其實就算這樣也不一定能看懂Orz)(當然也不是每一篇都那麼可怕啦)。久而久之,習得的其實並非擅於考試的技能,而是對於學術文章所慣用的行文結構的掌握。
小結:英文是否進步還是得看個人性格與努力程度,但另一方面,這些進步也未必是英文檢定能夠測驗出來的。
「閱讀好又不代表英文好,都看的懂卻不會說不會寫有什麼用?」
聽說讀寫,多數的台灣人都是以閱讀能力最好、甚或自以為很好。話說我之前考雅思,閱讀的部分拿了8.5分(滿分為9),原本以為這樣閱讀能力大概已經算很好了吧~結果證明自己真的是好傻好天真——如上所述,學術文獻普遍比英檢文章的難度還要高,因此後來在讀paper的時候常會哀嘆自己的閱讀能力怎麼如此低落,不是看得慢就是看不懂,往往要花上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全理解很多研究細節,進而拿來分析、寫報告。
於是我開始認為:閱讀好就可以代表英文好,只是在英檢的閱讀部分拿到高分不一定代表你的閱讀能力「夠」好。而且坦白說,對一個在國外唸書的學生來說,閱讀根本就是聽說讀寫中最重要的一項啊啊!
聽力不好聽不懂老師講課沒關係,只要看得懂指定閱讀就可以知道課在上什麼(而且只要課前預習就可以大大增進上課時所接收的資訊量);口說不好沒關係,因為最常講的其實都是基本會話(不過如果想當Social咖就另當別論啦),而一學期口頭報告的次數也是一隻手數的出來;寫作其實還是相對重要的,畢竟要一直寫報告,但在一份作業中,內容還是比文字本身佔有較重的配分,因此重點還是在於理解讀本並發展出自己的論述,而非用字遣詞的能力(當然以上這些都是寫作能力的一環,不過我覺得一般英檢的寫作,還是在測驗考生對於用詞以及句型的掌握能力,內容的部分只要架構完整、邏輯一致,論點什麼的其實不太影響分數。)可是,如果連paper都看不懂,這學還真沒辦法上下去。
小結:閱讀能力對學生而言是最重要的,而我們(亞洲學生)的閱讀能力跟其他方面比起來也的確是最好的,只不過我們的閱讀能力其實還是不夠好Orz。
「不是英文變好,而是變勇敢了。」
如果有人對我說「你英文一定變很好」,這會是我最終的回應(視情況和對方語氣在心裡翻一個白眼)。一個人在國外生活,才更加了解何謂獨立,從前所不會解決的困難、不想處理的麻煩,如今都需要自己面對,還得用一個不熟悉的語言,剛開始真的是非常焦慮。我一直記得剛到南非時要去銀行開戶、辦手機前,戰戰兢兢地事先查了好多單字,深怕申辦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我聽不懂或不會說的東西,惹得場面尷尬。直到後來,我才開始認清這些焦慮的不必要:聽不懂就問、不會說就想辦法描述,英文不夠好又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為什麼要害怕英文講得比別人不流暢、聽力沒有人家好?
也許就是這種厚臉皮的認知,讓我後來都沒怎麼想要「加強」我的英文能力XD,但這其實並不影響我在這裡的生活以及和朋友的相處,反而讓我能更自在地應付許多意外和困難,並且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即便過程未必非常順利)。
既然講到這邊就讓我再炮一下。之前看過某篇文章,內容提到英文母語人士會以對方的文法、用詞、口音等來判斷一個人的出身、教養以及可信賴程度。這裡讓我兩點回應:一、我同意這種現象的確可能存在,但我覺得就算存在也只適用於「彼此都是英文母語人士」的前提下(憑什麼覺得一個非母語人士英文說不好就代表他的文化水平低?);二、即便彼此都以英文為母語,到底為什麼要用這些語言細節去斷定一個人的種種?沒有好的出身、不曾接受好的教育,以致沒辦法跟你一樣使用「高尚的」英語,有什麼好讓你說嘴的?根本就像小時候班上同學嘲笑原住民口音一樣,幼稚且低級。
「XXX讓你說出一口道地的英文!」(那能吃嗎?)
讓我牽拖一下,其實我英文沒什麼進步,也partly because我都沒有以英文為母語的室友XD,而且這一年來所認識、會聊天的英美人也是寥寥無幾;因此,雖然我們都是(也只能)以英語溝通,卻未必總能講出「標準」甚或「道地」的語句。
過去我所接觸的英語學習,往往鼓勵學生使用「道地」、「新穎」的詞彙和片語(這樣跟美國人講話的時候才會被覺得英文好云云zzz),但我最近實在覺得這種學習沒什麼意義甚至有點病態。學習英文的目的對我們來說究竟是什麼?是讓我們方便與世界溝通,還是讓我們變得像一個道地的美國人?(又,為什麼要變成一個道地的美國人?越想越囧rz)
舉個例子,當我們想對一個室友說:「加油/祝你好運!」,99%的人都會說「Good Luck!」,而不是比較「道地」的「Break a leg!」,一來怕對方聽不懂,二來應該會被覺得很有事吧(如果講的片語道地得太冷僻的話)。
但我也不是說學習道地的英語沒意義啦(英語系同學請息怒XD),只是覺得一味地鼓吹真的很莫名,另外也可能是因為我在南非——一個擁有十一種官方語言的國家——所接觸到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而非青一色英美人,因此「英語」對我(們)來說,真的只是一種溝通工具——一個「語言」所蘊含的文學意義與美感是較少被呈現並且欣賞的。
「英文程度和朋友多寡是兩碼子事。」
先講一下大家的英文程度好了。這一年來我接觸到的國際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歐洲,其餘的則包含中西非與亞洲國家;如果以一個六等分量表來看(1很爛、2爛、3有點爛、4還算好、5好、6很好),應該會是一個平均數在4和5之間的負偏態(然後我應該是屬於4)。
(順帶一提,其實相處久了就會發現大家的英文並沒有我一開始以為的那麼好XD,而之所以會有那樣的第一印象,是因為歐洲人彼此語系相同/相近,他們在聽與說的能力自然比我們要強許多,但如果進一步比單字量、寫作能力,亞洲學生其實未必會被比下去。)
所以,雖然我的英文程度在國際學生中並不算太差,但我也沒交多少朋友;倒是我在這裡認識的中國學生,他們英文雖然沒有我好,可是活潑開朗、話多外向,因此一起出去玩的時候,總能跟其他歪果人處得比較熟絡。總之,我覺得英文程度和交友的「量」真的沒什麼相關,不過如果進一步談論朋友的「質」,就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但是不管怎麼說,我都不覺得語言是影響交友質量的重要因素;兩個人想要彼此了解的念頭,絕對可以超越語言的障礙(ㄈㄈ尺無誤)。
最後來個祥和的結尾~
雖然我前面一直把英文物化成一個溝通的工具XD,但每個語言都有它的美感與文學性,而這一年,的確讓我對此的感受更為深刻。閱讀文章時,去欣賞筆者的遣詞用字,於是對好多過去濫用的詞彙語句(再度黑特補習班英文教育的隨便),都有了更細微的認識,進而能在寫作時更謹慎地斟酌與推敲,這是我今年交換意外而美好的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